贵州各地近年来紧紧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开展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活动,将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逐步变成现实。
一、选对路子带领乡亲致富
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强烈表达了想先修路的愿望,希望通过省里的“小康路行动计划”打开村子与外面世界的连接。紧接着,村党支部大胆改革,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把全村办成一个合作社,把分下的责任田全部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统一经营。
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寻找“造血扶贫”的路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洛香镇镇委书记袁战华说,按照“党委搭台、支部唱戏、党员参与、农文旅融合”的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走家串户倾听老百姓心声,尊重农民自主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方案,鼓励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同时引领洛香镇四联村村民发展立体型多维度山地产业,发展荷花种植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中草药材种植和组织劳务输出等形式,不断探索创新农民增收的路子。
二、解决农村“六难问题”
从2013年开始,贵州省委、省政府从打基础、利长远的角度出发,以农民最急需、农村最薄弱的“路、水、房、电、讯、寨”为切入点,全面解决农村“行路难、用水难、住房难、用电难、通讯难、环境改善难”问题。预计到2017年年底,贵州累计新改扩建农村公路将超过8万公里,实现21817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从而确保所有建制村通客运的目标。 三、借生态文化优势“生金”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农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实现贵州新农村发展理念从“千村一面”到“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新转变。有产业和变革特色;四联村将农业、侗族文化和旅游相融合;而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则是借助原汁原味的苗族特色吸引大量游客,村民吃上了火热的旅游饭。
一直以来,以水稻种植为主的西江镇是雷山县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发展工业无条件、做大农业品牌无土地成了西江面临的现实发展困境,但这也推动了拥有大规模苗寨的西江瞄准旅游 扶贫市场。
自西江千户苗寨正式进行旅游开发以来,一跃成为经济旺、百姓富、产业兴、民族文化得到较好保护与彰显的现代村寨。在2016年,该景区游客接待量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81亿元。
西江千户苗寨的发展处处体现着贵州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牢记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让居住在乡村的群众生活幸福美好,让来到乡村旅游的人们舒适快乐。当下,贵州正以“显山、露水、留白”的手法规划打造6000多个与山水风光相依相伴、与民族文化相生相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贵州村落”。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